“禮·物——文化与美学”展解读独有的文化符号
7月8日,“禮·物——文化与美学”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幕。
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首先讲话,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、中国民协副主席安德明代表展览学术总顾问致辞,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、博物馆馆长、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赵屹作为合作单位代表发言,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公教部主任、展览策展人刘一蓝介绍了展览主旨、筹备情况和基本结构。随后,中国文联副主席、浙江省文联主席、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即席致辞。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主持。
万物皆可为“礼物”,但在何种情况下, “物”方能显现出“礼物”的含义?这在于对“禮”的解读。“礼物”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物质和文化内容,它的属性不仅仅是作为“东西”的流转,而更多的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“相处之道”,在许许多多的馈赠关系中,温暖、喜悦、庄重、神圣和暧昧以及目的性相互交织,构成了“礼物”丰富的社会学景观。因此礼物是一种独有的文化“符号”,中国的礼物,显现了鲜明的“东方文化”精神。
策展团队做了一系列历史和文献的梳理研究,并选择全国各个民族地区用作“礼物”的用品、农产品和手工艺术品,以礼物的社会学意义的探讨作为方法,通过六个版块建构了展览的主体线索。
为了揭示“礼物”的关系,展览汇集了500余件组作品,凝聚为38个案例,意在深入展开六大部分礼物问题的分析:
一、以婺州南宗·榉溪村作为个案,追溯“礼”的历史,梳理了礼物的文化含义。本部分主要以婺州南宗“榉溪村·十禮”来作为的文化涵义的典型案例。890 年前,战乱中的宋室南渡,孔子后裔的一支在浙江磐安的榉溪村落脚,并逐渐繁衍,在原来的穷乡僻壤中,顽强延续这个著名家族的文化精神,形成了“十禮”这样的包括祭祀、人情往来、婚丧嫁娶等的行为规制,对浙东乡土社会的建设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二、将礼物置于“物候与物的象征关系”中考察,显现了农耕社会礼物与“自然的礼敬”之间的密切关系。本部分通过对春节、元宵、端午中秋、重阳等节日之“禮”的串联,反映了地理、气候耕种、收获和庆祝之间的关系。在节日中,年画、剪纸灯彩、面塑、香包、刺绣等等,还有种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食物,都在丰收以后的娱乐狂欢时刻,或者在因四季与耕作轮替之间的时候,用来表达喜悦和尊敬。
三、从礼物的“馈赠与交换”入手,分析了“中国人情”的微妙之处。传统的中国社会是浓郁的人情社会,礼物的流动有着丰富和意味深长的形式,感情表达、报恩报答、求人办事,甚至灰色地带的希望达到某种功利目的“送礼”,在通过礼物表意的行为中呈现着曲折的复杂性。“礼物”作为“物”,其本身并不显现道德,只有当“物”用来表达某种意思和目的,才构成通常说的“礼物”,“物”此时的流转所产生的力量,包含着一部庞大的社会学、民俗学甚至政治经济学,它是个民族、一个地区社会结构和关系的缩影。
四、特别关注了敬天地人神的奉献——圣物圣礼,从精神的角度展现礼物的庄严和虔诚。在冬至、清明等慎终追远的日子,祭祀是将“禮物”向神和祖先所做的奉献,代表着虔诚和祈愿。这时候的禮物是特殊的,在时空和情感记忆的交接中,禮物的“象征性”是它主要的样貌,因此“物”的精神性彰显了丰富的涵义。不仅如此,禮物在“端午”等有关屈原传说的祭祀活动中,还是一部爱国的文化史,汨罗江的龙舟和粽子,超越古老的人神沟通,寄托对爱国者的无限追思。中国传统的信仰文化,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,所凝聚成的那些物化的禮敬方式,成为传统中国“圣物”的独特形态,此时的禮物不存在世俗的价格,而是能体现精神深处的 “奉献”价值,这些神圣之物与信仰的虔诚结合,并经由禮敬的行为方式,共同成为“圣禮”。
五、全面分析了文化阶层的酬谢唱和礼尚往来,展现了这一部分礼物的“超越寻常的精致”。在文化阶层,精神上的往来促成了日常礼物的升华。中国传统礼物并不都是实用之物,在文人交往层面,礼物呈现为高度艺术性,显现出超越寻常的精致,具有鲜明的东方美学风格,这一部分“礼物”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,更重要的是,“艺术”往往从礼物中独立出来,成为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“物”的作品,后来甚至积淀为“中国艺术史”的重要内容。
六、最后的“新礼物”,展现了民艺再生、非遗转化、博物馆文创等领域涌现的礼物新面貌新形态。“礼物”作为最鲜活的流动之物,反映出极其鲜明的时代性。在当代乡村在地文化的发展中,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发展,成为节日和节庆“礼物”当代转换的重要契机。非遗的器物形态、纹样和相关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代礼物创新的主要艺术资源。
据策展人刘一蓝介绍,疫情这几年,她在浙东山区从事乡村美育的公共教育工作,儿时的记忆和村民们质朴的情感,常常通过年节、婚丧嫁娶的“礼和物”而被唤起。在乡村在地文化复兴中,那些仍然活着并在使用的“礼物”,具有特别的价值。它一方面是情感的最日常的表达,礼物在传统节日、人情社会的流通,反映出民间生活的特有温情和美学;另一方面,它还是生产和民俗的凝聚,这些礼物透过地方土特产的形成,以及经过特殊的艺术方式、甚至是宗教般虔诚的产生过程,经过“馈赠”,深刻体现了漫长的自然经济社会所形成的地理文化关系。
展览希望通过重新认识“礼物”,进一步发现几经遗失的中国礼物文化,“礼失而求诸野”,而广袤的充满活力的城乡,正是伟大中华礼仪文化的更新力量的源泉。
这是一个琳琅满目的展览,关心风俗的观众可以从中领略在民间的中国礼物之丰广,爱好艺术的观众可以看见古典礼物之美,而思考社会学的专家可以从中观察礼物的流通中的深层原因,当然,展览也将通过新礼物展望未来——也是人和人之间相处的未来。
出席展览开幕式的领导与嘉宾还有: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王晨阳,中国文联副主席、中国民协主席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,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、副主席、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守卫,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、书记处书记吕伟刚,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,中国美术学院教授、中国民协副主席杭间,中国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、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,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处长孔宏图,浙江省民协副主席、秘书长郑蓉,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周武,中国美术学院非遗保护和研究中心主任郑巨欣,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光荣,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张春艳,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爱和,十里红妆博物馆、江南民间艺术馆馆长何晓道,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、浙江非遗优秀传承人周桂新,一二居收藏家徐捷,王星记董事长孙亚青,上海杨培明宣传画艺术馆馆长杨培明,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王小珲,收藏家马德岗、朱孟进、朱晨洁,艺术家刘小聪,展览设计工程公司安自畅,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师、“礼·物——文化与美学”展览展陈空间设计师龚晨曦,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、“礼·物——文化与美学”展览平面设计师吴炜晨,“礼·物——文化与美学”展览平面设计师袁婧怡,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、参展艺术家章俊杰,参展手艺人吴荣奎、卢晓侃、杨昌有、俞备红、朱方华、朱建新、孙文聪,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祝颖、张传寿、柳林林,奇竹斋主理人沈哲宇,榉溪村孔子后裔代表孔金斗,榉溪村书记、孔子后裔代表孔晓飞,婺州南宗·榉溪村·杏坛书院主理人卢震,磐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威良,磐安县文联主席吴警兵,磐安县盘峰乡党委书记董君,磐安县盘峰乡党委副书记、乡长陈巍民,盘峰乡宣传委员张晓玲,方前镇文化工作者施逢瑶,婺州南孔研究会会长孔令维,磐安县美术教师潘青青等。
据悉,展览将持续至9月10日。开幕式后,专题研讨会“新时代新风尚——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路径”在馆内举行。
▼点击下图订阅2023年《美术报》
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
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“赞”和“在看”哦